中医治暑证(中暑中医辨证论治)

admin 237 0

什么是阴暑症?如何治疗?

1、阴暑治疗以祛暑解表,化湿和中为主,选用香薷散(香薷、白扁豆、厚朴)。中成药如藿香正气丸(液、胶囊)。中暑急救原则:脱离热源环境、迅速降低体温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,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暑为主。

2、阴暑也叫暑湿感冒,是由于夏天天气炎热,由于贪凉而猛吹空调、无节制吃冷饮,导致暑热和风寒之邪同时入侵体内而造成的。通常阴暑患者会出现身热头痛、无汗、恶寒怕冷、关节酸痛、神疲倦怠、腹痛腹泻等症状。

3、内治法 阳暑常用清暑益气汤、清络饮、宣白承气汤等;阴暑常用藿香正气散、藿朴夏苓汤等。暑厥和暑风可用安宫牛黄丸等。总之,预防永远胜于治疗。

4、热伤风”,中医称“阴暑”,常因室内外气温悬殊,导致汗孔闭塞,骤冷骤热的刺激诱发发热、恶寒、头痛、咽痛、口干舌燥、小便黄、全身乏力等症状。

中医治暑证(中暑中医辨证论治)-第1张图片-威廉希尔williamhill-威廉希尔亚洲公司-中文官网

暑湿内蕴,寒邪束表证的治法是___、___、方用___。

1、治法:透邪达表,涤暑化湿。方剂:卫分宣湿饮或新加香薷饮。常用中药:香薷、青蒿、滑石、茯苓、通草、杏仁、荷叶、冬瓜皮、竹叶;香薷、银花、鲜扁豆花、厚朴、连翘。

2、卫分宣湿饮和新加香薷饮同样为用于暑湿在卫之方,但前者药取辛温合甘淡之品,意在透邪达表而化湿,用于暑热之象较轻者;后者药用辛温合辛凉之品,重在解表清暑,用于寒邪外束而暑湿内郁者较为合适。

3、治法:化痰降逆。 方药: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。 方中用半夏、陈皮、茯苓、甘草燥湿化痰;苏子、白芥子、莱菔子化痰下气平喘。可加苍术、厚朴等燥湿理脾行气,以助化痰降逆。痰浊壅盛,气喘难平者,加皂荚、葶苈子涤痰除壅以平喘。

4、为了增强药效,要采用“热敷法”:首先在病灶处按摩,确定伤患部位,如面积大可以洗热水澡,面积小可用热毛巾湿敷,使毛孔张开,加强血液循环。将“能量油”涂在已确定的伤患位置及其附近范围,每晚睡觉前涂抹5次以上,每次间隔10-15分钟。

5、加强体育锻炼,提高免疫力,也可提前打预防针。风热感冒原因:其起因通常是便秘,很多时属于阳明经症。通常情况是这样的,便秘两天以后,喉咙痛一两天,然后出现感冒症状,这就是风热感冒(也可以是外感热邪,首先犯肺)。

夏天中暑的中医药防治知识

中成药可选用玉屏风口服液,每次20毫升,每日3次;或痧药,每次10~20粒,每日1~2次;或周氏回生丸,每次10丸,每日3次,姜汤送服。

中成药 藿香正气水(或丸、软胶囊等)、十滴水(或胶囊)、六一散、人丹、清暑益气丸、午时茶,以及外用清凉油、风油精等。 食疗 绿豆粳米粥 取绿豆50克,粳米100克,冰糖适量。

如何预防呢?针对心脑血管疾病,推荐我们平时一个常见的中成药,就是复方丹参滴丸。它有舒张血管的作用,而且性质微微偏凉。这样正好可以对抗炎热夏季能量过剩的状态。

中医称中暑为暑厥或中暍,多发生于身体素质较差的人,在饮食上应采用防暑降温、清热解毒、健脾利湿、利尿利便和益气养阴的原则进行预防和食疗,可多吃一些含水量多的寒凉性清淡食品。

有清热解毒、提神醒脑之功。适用症及用法同清凉油。风油精用途很多,除防治中暑外,对其他夏日常见病也有防治作用,但孕妇不宜选用。清凉油 有提神醒脑、解毒避秽之功。

中医夏季中暑的防治措施

1、充足的睡眠,可使大脑和身体各部分都得到充分的休息,既利于工作和学习,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。但睡眠时应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或电风扇下。

2、澄观中医诊所施志隆中医师表示,要预防热衰竭或中暑,首先应尽量避免在烈日下曝晒太久,而且要补充足够水份;运动后不要一下子进到冷气房,先把汗擦乾,也不要在运动过后马上喝冷水;此外,夏天可多喝些绿豆汤、西瓜皮解解暑气。

3、中医称中暑为暑厥或中暍,多发生于身体素质较差的人,在饮食上应采用防暑降温、清热解毒、健脾利湿、利尿利便和益气养阴的原则进行预防和食疗,可多吃一些含水量多的寒凉性清淡食品。

标签: 中医治暑证

发布评论 0条评论)
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